全国服务热线:400-0370-440

新闻中心 PRODUCT DISPLAY

深圳天府二街“如意桥充气桥”火了的背后:爱成都的人都期待天桥越来越美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14 132 次浏览

  天府二街“如意桥深圳充气桥”火了的背后:爱成都的人都期待天桥越来越美对于一座城市的市民而言,人行天桥不一定是最为便捷,但是最为安全的立体通行方式。不过人们对它的期望,早就不限于通行,而是更多更多。

  赞美者称其“就像一件精美的‘如意’镶嵌于城市之中,造型优美而富有内涵”,深圳充气桥甚至还有称其“颜值爆棚”;嘲讽者则直指它整体设计与周边环境不搭调,充满浓郁的“城乡结合部风”。

  无论是赞美还是嘲讽,“如意桥”无意间成为网红,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也许是一件好事:以前的那些人行天桥,平淡到你天天路过都记不住它长什么样,丑陋到你连去嘲讽的兴趣都没有。

  成都过街人行天桥迄今为止最为知名的莫过于1987年修建、2003年被拆除的骡马市“未来号”天桥。

  即使已经消失了整整15年,“未来号”在成都人的心目中依然是。这不仅仅是它作为成都最为知名人行天桥的傲骄存在,更承载了这座城市无数市民的记忆。

  号称由50万成都青少年和市民众筹31.6万元的未来号天桥在1987年耸立在骡马市——那个时候还不叫众筹,叫捐资,据说当时很多小学生捐出了自己卖汽水、卖牙膏皮存下的零花钱,一两元钱对当时的小朋友已经是很大的一笔。而未来号天桥的设计不仅呼应着“未来”的意义,也烙上了浓重的时代象征,比如天桥的四方引桥被寓意为展翅待飞的鸽子,而桥中央的金属雕塑也是四个簇拥的鸽子组成,中间镂空图案里面也是鸽子,据说的含义就是这“若干的鸽子代表了飞向未来天空的未来主人翁”。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未来号天桥的模样,十足十的就是一个四轴的无人机。也许放到现在,它就可能叫“黑科技桥”之类的了。来,放两张图你感受下。

  因为其身上承载的多重光环,直到2003年拆除,未来号天桥也没有人指责过其任何不是之处——它已经成了成都人民心目中的一尊神桥。

  2003年,深圳充气桥未来号天桥因“完成历史使命”而被拆除——即使到现在我们很难理解什么叫“完成历史使命”。未来号拆除下来的钢材卖了21.9万元,后来用这笔钱在青白江龙王镇建了一座希望小学,算是这尊“大神”留在人间的最后印记。

  多年以后,还有人如此回忆:“我们看着它一点点建成,爬上它浅绿浅绿的阶梯,去对面的钟水饺吃碗水饺,在新华书店买一本新华字典,去太平洋百货买一双白球鞋……现在钟水饺还在,书店还在,太平洋百货改名叫了远东,交通银行还在,中国银行还在,十字路口上却早已没有了未来号。”

  仅存记忆,成都的天桥NO.2却至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总府路过街天桥。

  如果从修建年代来看,这座天桥才是——它建成于1986年,比未来号整整早了一年。它运用了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钢箱梁设计,在施工上也创下了纪录——桥墩、桥梁均在工厂做好,用吊车运来,一次性安装成功,从动工到投入使用,只花了15天时间。

  9年后,天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容,也就是后来被成都人戏称为“kang了一个盖盖儿”的“少伯绿廊”——当时一个绿化公司老板捐了40万,春熙路和蜀都大道天桥上的筒形绿廊就被命名为“少伯绿廊”。

  2004年,这座天桥也没有逃脱被拆除的命运。但春熙路日益蓬勃的商业很快挽救了该天桥的重建——至2004年,蜀都大道春熙路路口两侧不足500米的区域内,集中了王府井商城、太平洋百货、百盛等数十家商场、KTV和餐饮店,众商家对于天桥的重建渴求日盛一日,以至于后来重建时王府井百货自己掏钱承担了一侧电动扶梯的修建费用。

  2005年国庆前后,号称当时成都最长的过街总府路天桥得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总体呈X型的骨架构成了新天桥,大块的钢化玻璃替代了以往的铁栏杆,成为春熙路一带打望美女的更佳场所。

  从它多年前建成的那一刻开始,因为春熙路的独特商业吸引力,在很多年间那一带都是成都最为时尚最为抢眼的地段。无数的红男绿女聚集之下,自然也产生了不少市俗故事:有在桥上一坐半天不动也不说话的“行为艺术家”、有时髦女子桥上纵身一跳、有杀马特少年快闪、有贴手机膜卖假阿迪耐克的商贩、有卖煮花生的婆婆、有流窜的乞讨团伙……

  2008年前后,以总府路过街天桥为核心,每年的平安夜,几万名年青男女手执充气棒云集于此互相追打,成为春熙派出所蜀黍挥之不去的噩梦。

  这一年,成都市汽车总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共销售214122辆,较2008年同期增幅41.8%。也正是这一年开始,“私家车第四城”开始在媒体上频频出现。

  车辆的大幅增加,使原本的交通道路更加拥挤。再加上当年成都走出地震困境,大量发展城市建设,地铁、商品房、城市公共设施等全面扩张,加重了道路的通行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行天桥作为解决人与车之间矛盾的重要辅助工具,开始大面积出现——仅在2009年,成都分为4个批次,共审批、修建了近百座人行天桥。

  2011年,人行天桥在成都迎来了新的一番热潮,各个主干道和一环线、二环上先后启动了两批大规模过街人行天桥建设,总共完成了50多座过街人行天桥的建设。科华路与红星路南北方向道路上成为人行天桥最为密集之所,5公里不到的道路上就修建了14座人行天桥。

  而如今,成都中心城区人行天桥已达到400余座,红星路及南沿线、蜀都大道、东城根街、一环路、二环路等城市主干道上成为人行天桥最为密集之所在。

  然而即使经历了近10年的大规模修建,深圳充气桥一定程度上极大缓解了众多局部交通难点,成都的人行天桥却一直饱受诟病。

  除了作为解决人与车分流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天桥的人性化设计是行人感受最为直接之处。但成都的很多天桥在人性化设计上简直可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深圳充气桥

  天桥上有没有可供自行车推行的缓坡、行人道上有没有防滑设计、坡度是否符合人体工程,深圳充气桥感觉是完全看设计者的心情——运气好这些都可提供,运气不好则就这样了,你爱上不上。

  二环路东段上就有一个很奇葩的人行天桥,从桥的北侧下来,因为空间考虑不足,下桥处直接接到了一个单位的大门口,行人每每都要与看门的保安擦身而过,深圳充气桥给保安大叔平淡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零距离观察众生的机会。

  一根直筒筒的水泥或钢架桥横跨道路两端,下面同样几根直筒筒的支撑柱,两头简单粗暴地接上人行道——这几乎成为成都绝大多数人行天桥的标配。

  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如此多样化和与时俱进的今天,能把成都的几百座人行天桥都设计成一样的丑,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前面几十年我们都对这样的丑习以为常,为什么那么多年我们都对设计上的种种不合理不敏感?而为什么我们现在又觉得这些天桥种种的丑已经无法容忍,种种的不便已经让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走桥下也不愿意走上桥?

  道理其实很简单——身处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对于身系万众的服务体系而言如果一成不变,人们的感触往往最为敏感。

  多年以来,成都的人行天桥从设计到修建,依然单纯从解决人车分流、缓解局部交通节点的功能性出发,将单一解决问题作为惟一的前置条件。这感觉就像是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修一幢方方正正的大楼起来,把人装进去了事。至于有没有阳台,有没有电梯,有没有空调,都不在规划者和设计者考虑的范围之内,更不要说什么设计感和绿色节能之类的奢求了。

  这样的理念之下,而且是多年如一日的这种理念之下,成都的天桥不丑,才是怪事;有人性化和多功能复合衔接,才是怪事。比如成都新会展有座天桥,一到下雨天就成了“瀑布桥”,规划者和设计者当初也许根本就没想到人们走在天桥上也需要遮风避雨,压根就没想过加个“盖盖”,方便下雨天人们的通行。

  而香港的很多天桥基本上都避免了此种尴尬,不仅大部分都加了“盖盖”,有些还考虑到人们的通行便利和舒适度,加装了电梯、空调等设施,更加方便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士的出行,显出更多人性化色彩。

  在现代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中,人行天桥所承载的功能和作用,早就超越了单一的交通解决。生活和消费场景的日益复杂化,对人行天桥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除交通功能外,人行天桥还具备景观功能,人行天桥作为室外构筑物,很容易从周围的建筑群里跳出来,深圳充气桥吸引到人们的眼球。与环境融洽、形式美丽的人行天桥给城市景观增彩,反之将是城市景观的伤疤,隔断城市风貌。

  这条长达400米叫做Luchtsingel的人行天桥,造型优美、设计时尚、颜色搭配极其漂亮。从桥面的颜色选择,到栏杆的独特设计以及对荷兰文化的展示,都近乎完美地通过这座桥得到了体现。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中心环状转换和多道路跨越与连接,它将鹿特丹的三个核心地区连接成片,同时还和其它公共场所,包括Delftsehof Dakakker,Pompenburg公园和Hofplein车站屋顶公园一起组成了“立体城市”。

  这样的人行天桥,才是真正兼具多功能复合衔接、深圳充气桥美观、文化内涵展示的典范。除此之外,商业功能、休息功能、标识功能等,也是现在人行天桥具备的综合功能。如环布在香港的众多天桥,就和香港活力四射的服务型经济是密不可分,商业功能、办公功能、公共空间以及交通空间的多层次无缝对接有利于商务人士动态的、高频率的行为。

  时代发展到今天,从天桥的规划设计到施工修建,早就不应该只是单一功能解决方案的提供,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充分将城市的景观功能、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区域和整体的发展前瞻性、人性化和人体工程学融合、独特文化元素展示融为一体的立体工程。

  如果不将这些关键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并将其真正融入,那么丑与不便还是次要,关键是建起来没几年,很快又发现不再适应飞速变化的场景需求,那么拆就再所难免。

  在世界范围内,天桥的单一交通解决功能已经进化到互动需求功能。如果当一座城市的天桥不能满足这样的互动需求,不能满足商业功能、办公功能、公共空间以及交通空间多层次无缝接轨,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加的动态的、高频率出行行为,不能满足普罗大众的审美水平提升,那么这样的天桥,必然是失败的,也是由里而外都是丑陋的。

  成都,这座致力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这座要将天府绿道和绿色生态发展植于全域的城市,这座崇尚“时尚优雅”,努力发扬天府文化的时尚大都市,不允许也不能容忍如此明显的短板存在。成都完全可以依托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天桥规划设计中,融入诸如熊猫、金沙文化、三国文化、创新基因、现代时尚等元素,让天桥在发挥交通功能的同时,成为弘扬天府文化的城市特色建筑。

  最新公布的成都市发展总规划,重构了城市结构,也为规划建设天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嵌入城市的天桥,也需要与现代成都的气质匹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都的天桥,理当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并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市民。